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近日表示,已任命刚从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CTO)职位上离任的帕德马里·沃里尔(Padmasree Warrior)担任公司CTO。沃里尔上任后,将主要负责技术开发战略等事宜。
继摩托罗拉CEO埃德·詹德(Ed Zander)上周五宣布辞职之后,沃里尔也于近日辞去其CTO职位,并由该公司首席战略官里奇·诺顿伯格(Rich Nottenburg)接任。分析人士称,摩托罗拉未能及时推出大量新手机,沃里尔作为CTO负有一定责任。沃里尔说:“我在思科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技术开发方向,并寻求新商机。”她还表示,将力争使思科在互联网演进的第二阶段中处于领先地位。
沃里尔上任后,将直接向思科董事长兼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汇报工作。此前沃里尔已在摩托罗拉工作23年,并得到詹德赏识。沃里尔称,自己辞职与詹德即将离职之间没有关联。她说:“我的辞职决定与公司管理层调整之间没有关系,这只是我个人的决定而已。”思科首席发展官查理·吉安卡罗(Charlie Giancarlo)曾担任CTO一职,他被业界视为钱伯斯的继任者。
过去数年中,已有多名高管相继从摩托罗拉离职。今年2月,摩托罗拉移动设备业务前主管罗·加里克斯(Ron Garriques)转投戴尔全球消费部门,摩托罗拉前首席运营官迈克·扎菲罗夫斯基(Mike Zafirovski)目前担任北电网络CEO。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摩托罗拉CTO跳槽思科 在摩托罗拉任职23年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激励缺乏 Google总部陷人才流失恐慌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机构繁冗,个人影响力降低,缺乏激励机制,昔日的互联网明星google在美国已经越来越对顶尖人才失去吸引力。据透露,近日该公司在美国总部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形,已经引起google管理层的极度不安。
google 最近又有数十名核心员工离职,包括:顶级工程师本杰明·宁(Benjamin Ling)。本杰明·宁曾被评论家誉为能与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相媲美的天才工程师,也是google早期最核心的搜索引擎架构搭建者之一。去向:新兴网站Facebook
Elad gil。gil是谷歌移动部门的核心产品经理。其主要致力于谷歌移动地图、android和其他的早期项目。gil于2004年6月加入谷歌,两个月后,就赶上谷歌上市。他在谷歌早期创立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去向:个人创业。
Gideon Yu。Yu曾担任谷歌旗下的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的首席财务官。去向:其他新兴网站。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体现出google在员工发展空间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顶尖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流失,将为该公司的发展蒙巨大上阴影。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Google Android会成为手机领域的Windows吗?
Google gPhone手机的传言已经沸沸扬扬好几个月了,然而就像Google其他产品那样出人意料,当Android轰轰烈烈推出的时候,原来并非手机产品,而是手机操作系统。Google对无线互联网市场垂涎已久,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在公众场合,无论是Google全球CEO艾里克施密特博士,还是在中国媒体面前的李开复博士,都毫不掩饰Google对于无线互联网市场的向往。Android的推出就像Google在无线互联网市场亮出的一把利剑,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Google Android动了谁的奶酪?是Apple,还是微软?Apple刚刚发布了划时代的iPhone手机,而微软已经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耕耘了很多年。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Google全球CEO艾里克施密特是Apple公司的董事会成员,Google Android实际上也避开了和iPhone的竞争关系。
互联网时代奇迹般崛起的Google,已经成为微软的心腹大患。然而不论GoogleOS的谣言传得多么活灵活现,业界多么意淫Google直接挑战微软 Windows操作系统,然而Google从来都是按兵不动。Google看得很清楚,桌面操作系统时代快要结束了,现在是掌上操作系统时代登场了,谁能够先一步占领消费者的手掌,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这一次,Google终于亮剑了,亮出来的绝对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 - Android。
Android对于Google未来的无线互联网战略为什么那样重要?Android比其他手机操作系统有什么更牛的地方?
一、Android是开源的
开源社区对于软件行业的推动力已经没有人可以否认了,纵观整个手机操作系统产品,也只有Android的开源力度是如此之大,之强。
二、Android不单纯只是操作系统
Android不只是一个操作系统而已,它包括了:
1、经过Google剪裁和调优的Linux Kernel,对于掌上设备的硬件提供了优秀的支持。Google在Linux方面的应用能力不容置疑,Google公司所有的几十万台服务器全部都是自己修改过的Linux操作系统。
2、经过Google修改的Java虚拟机Dalvik,请注意这个虚拟机并不是Sun的Hotspot,而是基于Apache Harmony虚拟机版本进行改良而来,能够提供比Hotspot高得多的执行性能。有了Java虚拟机,大部分Java核心类库都已经可以直接运行。
3、大量立即可用的类库和应用软件,例如浏览器WebKit,数据库SQLite,让你可用轻易开发出来媲美桌面应用复杂度的手机软件。
4、Google已经开发好的大量现成的应用软件,同时可以直接使用Google很多的在线服务。
5、Google提供了基于Eclipse的完整开发环境,模拟器,文档,帮助,示例,当然,还有悬赏1000万美元的花红。
三、围绕Android形成了一个移动手机联盟,主要的手机厂商几乎全部在列,对于已经形成的一个庞大的产业联盟的推动力来说,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
事实上,通过Android战略,Google已经开始抢占未来互联网领域的制高点。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有几个非常值得关心的问题:
一、Android是用Java来开发应用的
对于Java程序员,没有比这更令人开心的事情了。的确是这样,打开你的Eclipse,安装上插件,你现在就可以利用你所有的Java编程经验开发Android应用,而这项应用将在未来几年之后可以运行在绝大部分智能手机之上。
二、Java ME前景如何?
事实上,Android是在继续JavaME未竟的事业。JavaME提供了统一的编程平台,但是JavaME不能调用操作系统资源,也没有提供诸多的应用工具,最终JavaME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而Android往下直达操作系统内核,往上直通现成的应用软件,例如联系人,日历,地图,浏览器, Android就是手机应用的未来。
三、我应该现在开始学习Android吗?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熟练的Java程序员,那么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熟悉一下Android类库而已,无线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时代争夺的制高点,Apple iPhone上市,紧接着Google Android一出,你会发现很多传统的无线互联网技术,例如Java ME,WAP,都将成为过眼云烟,而站在未来时代最前沿的是Google和Apple两个身影。
太空生态正在被破坏
一个很新颖的观点,从来没有想过。人类不断发射卫星到外太空,就是不断降低地球本身的质量,地球的质量改变将改变地球转速,地球和月亮的关系等,最终影响到地球本身的未来。 说这个话题像是在反科学探索,不过,比反科学探索更重要的是保护太空生态。 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的生态已被破坏,但对太空生态被破坏几乎所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如果让有限的人类资源去保卫无限的太空有点可笑,可是有限的人类资源能破坏无限的太空资源就一点也不可笑了,这和一滴毒药能毒掉一潭水是一个道理。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不断地发射几百颗后已经把地球的质量人为减轻了。地球正在因为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转速变慢,慢到一定的程度首先会发生质变。让科学来证明地球力量的过度开发吧。 后来又将地球的质量变成月球的,到一定数量的话地球自身的质量、月球与卫星之间的吸引力所产生的变化,无疑还在破坏地球甚至太阳系力量的平衡,加上 飞到火星,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卫星,撞击火星再让科学家去证明对人类自己如何用探索月球、探索火星的科学主义去科学地破坏太空的生态吧。 任何事物都不可以过度,这就和人类饮酒一样,少饮些酒能加速血液循环,喝多了会酒精中毒。发射一颗二颗卫星看看人类自己生活的地球、月球、太空是什么样就行了。发射多了,没了地球、毁了月球、毁了太阳系,也毁了人类自己。 偏偏人类的种群学团体要举行太空竞赛,你发一颗,我也发一颗,不然先发的要摆出一付了不起的样子吓唬后来发的和不发的、没发的,这样比来比去,吓唬来吓唬去,过去说什么人定胜天,现在应该说人必败天了。
摩托罗拉高层连续震荡 CTO也已辞职
在摩托罗拉首席执行官詹德宣布下台计划不久,公司首席技术官派德麦斯丽-瓦里奥(Padmasree Warrior)也辞职了。
瓦里奥的离职是在周一通过公司一份内部邮件宣布的,一位摩托罗拉代表也证实她已经不在公司。替代她的是公司首席战略官里奇-诺顿伯格(Rich Nottenburg)。这位代表拒绝透露瓦里奥何时宣布辞职。
上周五,由于摩托罗拉一年来移动电话业务持续疲软,首席执行官詹德宣布明年1月1日辞职。虽然Razr手机获得巨大成功,但摩托罗拉未能推出保持成功的后继产品,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位置已经滑落到第三。
瓦里奥对此要负责,因为她是摩托罗拉实验室和负责拿出新思想的早期加速者的主管。摩托罗拉的技术部门在瓦里奥离职前已经发生变化,软件部门已经划归诺顿伯格负责。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专家驳斥中国的月球照片是假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一日晚在上海驳斥了近来关于“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图抄袭的说法。
针 对月球图抄袭说,欧阳自远解释道,“嫦娥”发回的该幅月球图粗看确实和美国二○○五年校订的月面图很相似,因为两张图拍摄的是同一个区域,同样一块地方。 但经仔细对比,“嫦娥一号”的月面图某一地区可看到两个小撞击坑,而美国拍摄的图在同一位置只有一个撞击坑,多出的一个撞击坑可能是二○○五年至今年期间 新砸出来的,也有可能是美国拍摄的图分辨率较低所致。
通 过大屏幕上“嫦娥一号”拍摄并传回的照片,欧阳自远仔细解释了月球上的一些坑洼,其中有些不起眼的小撞击坑取的是祖冲之、张衡、李白、景德镇等中国名字, 那是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向国际天文学会申请获得的,当时的中国科学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而直径五十公里至九十余公里的大撞击坑,全以欧美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 今,中国在月球探测上有了发言权,还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开展月球的科学探测工作。
传回数据向全世界开放
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很成功,进入绕月工作轨道很顺利,三体定向的复杂控制问题解决得很好。它目前攒下的三百多公斤燃料,使飞行时间能够比预计的一年更长。目前,卫星正以每秒3MB的信息量,向地面控制中心传回探测数据。
他说,“嫦娥”传回的数据总量估计为28TB,这些信息将向全世界开放,各国科研人员都可申请获取。国内的业余科学爱好者、民间社团也可向委员会提出申请。
至 于完成探测使命后,“嫦娥一号”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使命。欧阳自远表示,目前已有多种备选方案,但还未最终确定。如科研人员可以让卫星降低绕月高度,从 距月面二百公里降至一百公里,和日本的“月亮女神”保持同一高度,以获取新的数据。他说:“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
另 一方式是“嫦娥一号”低空飞行后,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撞击。因为科学家推测月球的南北极有冰存在,故撞击极地深坑是一个备选方案,只要撞击后探测到水蒸 气,就证明了月球存在水源。据介绍,如果这些深坑里有冰,那就是彗星送给月球的礼物,因为极地深坑永远照不到阳光,所以冰能存在亿万年之久。
嫦娥数据日传送速率平均77Gb,飞行攒下300多公斤燃料
新民晚报讯 (记者 董纯蕾 实习生 唐洁) 昨晚6时30分,第46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特别“开张”。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正心任特邀主持,200多位市民参加,热议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大家说得最多的是一个“好”字。
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说,嫦娥一号的表现太好了,测控、卫星等系统经周密论证而形成的应对预案,目前都无“用武之地”。
通 过大屏幕上嫦娥一号拍摄并传回的照片,现场市民看到了“被摊开的月球”,其中有些不起眼的小撞击坑“取”的是祖冲之、张衡、李白、景德镇等中国名字,那是 1949年前中国向国际天文学会申请获得的,那时的中国科学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而那些直径超过50公里、有的达到90余公里的大撞击坑,统统都是以欧美科 学家的名字命名。如今,中国在月球探测上有了发言权,还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开展月球的科学探测工作。嫦娥一号的优异表现,让其备份卫星和“下一代嫦娥”有了 更高的“起跑线”。
挑战“冬眠”应对月食
嫦 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很成功,进入绕月工作轨道很顺利,三体定向的复杂控制问题解决得很好(太阳能帆板要时刻对着太阳,星上仪器严格朝向月球,通信天线准确面 向地球,太阳、月亮、地球都在运动中,每时每刻都做到“三瞄准”很难)。但是,欧阳自远和他的同事们依旧悬着心。因为“嫦娥”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工 作人员将面对未来一整年的“月光工作日”和28TB的总数据量(1TB=1024×1024×1024×1024比特)。
未 来一年里,嫦娥一号卫星可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项。一是月食。欧阳自远坦言:“我们一直为这个问题困惑和忧虑,在地面上做了很多试验,实战中可能接受更多 考验,这一关嫦娥一号一定要挺过去。”明年元宵前后有一次月食,大概持续5个多小时,8月还有一次月食。届时,因为地球的遮挡,月亮上照不到太阳光,嫦娥 一号也无法从太阳获取能量。为了熬过这段黑暗的日子,嫦娥一号将在月食发生前“养精蓄锐”,利用太阳能帆板充分吸收太阳能,使劲充电,把蓄电池充得满满 的。月食时,卫星上的科学仪器一律关闭,努力省电。同时,热控装置要确保卫星温度不会降到很低。否则,月食时零下150℃~零下180℃的低温,可能会把 嫦娥一号上所有仪器都给冻坏了。“嫦娥一号应对月食的方法有点像动物的冬眠,请放心,待月食结束后它会‘苏醒’过来,恢复工作。”
第二道难关在于仪器。在陌生的环境中持续工作一年之久,嫦娥一号上搭载的种种仪器能否不出错,这也是科学家们揪心的事。“如果仪器正常,说明我们的水平上了新台阶。如果遇到问题,我们也会及时吸取教训。”
“命运”可能撞击月球
嫦娥一号终结“生命”前,还能闪现哪些亮点?精确到零点几秒的“零窗口”发射,令嫦娥一号入轨准确、耗能经济,再加上一路以来都“走”得很好,它目前攒下的300多公斤燃料,能飞不止一年。如果可以飞更长时间,就能更多地从月球上获得科学研究的素材。
至 于如何安排它的结局,还没有提到日程上,现在要紧的是确保它轨道走得准,各项科学任务都完成。欧阳自远坦言,对于嫦娥一号的最终命运有很多设想、各种打 算。比如,绕月轨道的高度现在是200公里,可不可以降到100公里,甚至50公里?又比如,与其被动坠落,不如主动撞击月球。可以像欧洲“智能1 号”去年那样,在“鞠躬尽瘁”前漂亮地一撞,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率照片、拍摄撞击时的闪光从而证明撞击成功、产生10-20千米高的尘埃争取供地面分析 相关成分等任务。早在1999年,美国“月球探测者号”也曾主动撞月,且将撞击点选在月球两极常年黑咕隆咚的撞击坑里,试图找到月球上的水冰,但后来的分 析结果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嫦娥一号的“终身大事”如何交代,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可以预期的是,明年此时,月球上空将同时有好几个探测器,日本的、美国的、印度的、中国的,可以互相配合,共同探测月球。
计划备星2009年发射
众 所周知,嫦娥一号有四大科学目标:它不仅要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14种元素、矿物与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其中有9种元素由我国首次进行探 测),而且要开展人类历史上首次月壤厚度的探测、估算氦-3资源量,并探测4-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和近月空间环境。其实,除了已公布的四大“硬指标” (即科学目标)以外,“嫦娥”还有很多打算,它心里埋藏着更多的“科学理想”,而且照它目前的在轨工作表现,完全有可能超额完成“指标”外的科学探测任 务。
“日 本的‘月亮女神’号将根据卫星轨道精细变化反演月球重力场,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工作。另外,我们也很想获得关于月球上的水冰的信息。相信我国科学家有智慧 开发和挖掘嫦娥一号传回的数据,解开更多关于月球的问号。”欧阳自远介绍说,122位专家组成的全国绕月探测科学应用委员会已开过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可设 置哪些和月球相关的课题。下一次会议将提出具体的研究任务。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若对嫦娥一号的某部分数据有兴趣,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 获取数据的申请。
探 月之路漫长而艰辛,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确保一次成功。根据原先的计划,嫦娥一号的备份卫星将于2009年发射,万一嫦娥一号有“闪失”,其使命就将由备 份卫星“代办”。“既然现在成功了,嫦娥一号的备份卫星就要寻求新的突破,表现得更好,完成更难的工作,超越嫦娥一号。”
按照一“绕”二“落”三“回”的中国探月计划,我国将于2012年实施的二期探月工程,将派遣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着陆。毫无疑问,“落”要比“绕”更艰难:着陆场要地势平坦,便于降落和控制,且有适当的太阳角;月球车要负载大量仪器,从软着陆器中走出来,然后边走边探测。
欧 阳院士告诉记者,二期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已经过二三年的论证形成初步方案,“嫦娥二代”将承担多项科学任务,其中一项是世界上目前没有其他国家做过的,即 在月球内部探测一条3公里深、10公里长的剖面,开展月球次表层的成分和结构研究。其他科学任务包括地形勘测、月球车着陆场的精细测量、月球表面环境测 量,建立月基天文观测等。
未来月球能源立大功
古 往今来,数不尽的诗词、歌赋、戏曲赞美月亮。“太阳给了我们光芒和温暖,让我们有了白天,而正因为月亮的光辉洒满了整个大地,我们才有了明亮的夜晚。”其 实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对于月亮都有着相似的感情。不单中国有“嫦娥奔月”、有“吴刚伐桂”和“月老牵线”,希腊神话中也有月亮女神的故事。日本的月亮女神 名叫“夜辉姬”,现在拿来做探月卫星的名字。而印度即将升空的“月船一号”,名字也来自关于月亮的传说。
月亮带来了潮汐、引出了古代的历法,也使人类对科学、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发展有了很多的向往。欧阳院士说,“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说明它经历了多重的、长期的灾难,可以说是以自己的身躯为地球挡住了一些小天体的来袭,用自己的生命打了一场场‘地球保卫战’。”
未 来,月球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能源供给立大功。月壤中的氦-3,是一种非常好的核聚变燃料,可在地球上的天然气里提取氦-3,加起来一共有 15吨左右。月球上的储量则有100万吨到500万吨。据核算,全球目前每年的能源需求总和,大约仅需100吨氦-3便能提供,而我国每年只需10 吨左右氦-3。预计在50年后,氦-3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并能让子孙后代使用成千上万年。为此,欧阳院士反复强调:人类要感谢 月球。
纳米技术:再过20年,能活数百岁
曾以畅销科普书《奇异点正在临近》轰动一时的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维尔日前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勾勒了未来20年人类世界的全新蓝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20多年后,纳米技术能让人“长生不老”,届时也不会出现因人口过剩而造成资源紧缺的情况。
未来能活数百岁?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健康水平越来越高,资源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已经处于寿命的巅峰。然而,当食物等资源还很短缺的时候,这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1000多年前人类平均寿命只停留在20岁的原因之一。
不过,当今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我们不断发明出新药,它们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带来诸多副作用。但是,这个状况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前,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万能细胞”。该成果大大推动了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这一干细胞技术的突破将成为人类实现寿命飞跃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因此库兹维尔预见,以生物学为基础,对人类基因实现“重新编程”的技术将在未来10年内增强1000倍,20年内增强100万倍。15年后,人类寿命完全能以每年增加至少1年的速度延长。
20 多年后,我们的血液里将可以被植入一种名为“纳米虫”的机器人装置,“纳米虫”的大小近似人体血液细胞,它能够从细胞及分子的层面让人体变得更为健康。目前,生物学家已经发明出第一代“纳米虫”,且多次成功地在动物身上进行过实验。例如,科学家曾利用“纳米虫”成功治愈老鼠的糖尿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已经拥有一种特殊的监测技术,可以利用“纳米虫”发现血液中的癌细胞并消灭它们。预计25年后,科学家将研制出比第一代“纳米虫”功能强大10亿倍的类似装置,用来进一步加快人类寿命增长的速度。届时,未来人类寿命有望达到数百年。
有助能源充分利用
人类发展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然而,死亡率的下降也会让人们对人口过剩及资源紧缺感到担忧。的确,如果人们寿命实现了大幅飞跃,而没有在其他方面有所改变的话,世界是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的。但是,科学技术也能极大地改变目前的资源获取方式。
例如,在能量方面,我们拥有的太阳能比人类实际需要的多10000倍,目前的问题是,人类没有有效利用太阳能。纳米技术(包括对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操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极其廉价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从阳光中轻易获取人类需要的那一部分,从而完全取代老一代燃料。专家预计,人类将在20年内实现这一愿望。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还可以以极低廉的成本实现水的循环再生,把污水变成净水。目前,发展中国家约80%的疾病来源于不洁饮用水,新技术能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种问题。
摩托罗拉CEO明年1月下台
摩托罗拉公司上周五宣布,首席执行官詹德将于明年1月1日下台。取代他的是目前公司的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格雷格-布朗。消息发布后,摩托罗拉股票立即下跌2%以上。
詹德辞职后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直至2008年5月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时。在推出Razr手机后,摩托罗拉曾经历了2年的辉煌,但去年开始公司的业务急剧下滑,为保住全球市场份额不得不大幅削价,导致利润率下降。
上月摩托罗拉报告第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了94%,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第二的位置也被三星夺去,与领头羊诺基亚的差距越拉越远。公司最重要的部门移动电话部门的季度销售下降36%至45亿美元,运营亏损达到创记录的1.38亿美元。
布朗是在2003年加入摩托罗拉公司,从今年3月起担任了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在加入摩托罗拉之前,他曾是网络管理软件公司Micromuse的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下台后桑德将担任布朗的顾问直至2009年1月5日,基础薪水和福利不变,同时还将继续获得以前批准的股票期权和受限制股票并可行权。
不过在提交给SEC的文件中,摩托罗拉公司表示詹德没资格参与2008年的奖金计划,也不能获得新的期权和受限制股票。2004年批准的但延期支付的约530万美元报酬依然会支付。